# 《干法》—稻盛和夫的劳动观
前段时间断断续续读了稻盛和夫写的《干法》,这本书还是文蔺去年离开北京回武汉时留下的,本文是《干法》一书的整理和随笔思考。印象里,人们对于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讨论的较多,劳动观这个词,可能大多数人跟我一样,是第一次接触到。
《干法》这本书于 2009 年在日本出版,2015 年发行了中文版本,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、做法。
这类职场、管理或者说人生哲理的书,可能会被先入为主的认为是鸡汤,我对此的看法是:是不是在熬鸡汤,关键要看作者是否知行合一。稻盛和夫从日本京瓷开始,到 KDDI,最后以 78 岁的高龄出任日航的会长,一路走来,七十余载。援引书中结尾处说的:“《干法》既是韬盛和夫 70 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,也是被多家企业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。它不是简单地‘只要埋头苦干,经年累月就能成功’的鸡汤说教,而是‘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’的信念。”
在本书的前言中,稻盛和夫说:这本书的内容不过是从他粗浅的人生经验和思索中所产生的质朴的“劳动观”。但同时,又是从他 70 余年的切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不可动摇的“信念”,也可以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“哲学”。
更让我感到震惊并引起思考的是前言中的另一段内容,摘抄如下:
我写这本书是出于对日本社会变质的深刻忧虑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日本从废墟中奋起,经济快速增长,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。但是,人们在赞叹物质富裕的同时,却丧失了最重要的价值观,而正是这种价值观才从根本上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。
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指的是劳动观,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。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的时间最多,人们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也最多。但是,现在许多人却找不出在工作这一尊贵的行为中所包含的目的和意义。
因此,多年来,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逃避工作的倾向逐渐严重。比如,在年轻人中,不想认真干活,靠打零工糊口,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急剧增加,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。
另一方面,由于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,在理应承担起当今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中,将“流汗工作”视为美德的社会风气逐渐淡薄,而不劳而获,想靠投机赚大钱的恶劣风潮却在逐年增强。
这种劳动观、价值观的变化,伴随日本劳动人口的减少,再加上人们劳动热情的降低,不仅招致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下降,而且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也投下了阴影。
这样下去,日本将会国将不国,所以,就在今天,必须对劳动,对工作,从根本上重新重视。
……
我认为,上述观点对于取得惊人的经济发展的中国而言,也具有同样的参考意义。据说,中国在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急剧的社会变动中,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。今后中国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,要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,那么,如何在整个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观、价值观,将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巨大的课题。
大家先不要急着反驳上面那段话中的某些观点,多思考一下,结合周围的情况,是不是有些问题已经慢慢地显露出来了?
有个叫老钱的自媒体人提到过一个观察:凡是东亚模式的共性现象,放到中国会加快,放到韩国会演绎到极致。
总和生育率变低又是每个经济体发展的共性规律,所以不管是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,还是最近三胎放开的政策,都表明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,新生儿的数量在减少,劳动力在减少,之后可见的是社会整体抚养比上升。
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下,会出现一些跟主流观念相悖的现象,例如:“躺平”,大概的意思是:不买房、不买车、不结婚、不生娃、不消费或者维持最低生存标准,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、韩国的三抛一代类似。这些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,无可厚非,即使不赞同,也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力,只要能自己承担因选择带来的结果就好。
今天刚好看到了一篇文章提到: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场《吃豆人》游戏。每天都在人生迷宫里探索,寻求出路,各种挫折打击在周围埋伏着,不知道何时,就会向你扑来。各种竞争性的场景,都是这种游戏规则。大学教授的“非升即走”制度,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在若干年内,如果得不到结果,就要离开,回到二线或三线城市。
不过,也不是非得参与到这种游戏中,就跟上面提到的“躺平”,可以选择低物质欲望的不与其他人竞争的生活。还是那句话,大家有选择的权力,只要自己能承担因选择带来的结果。
不管何种原因,对于我们这些暂时还在工作岗位的人,站在主流角度看,大家多多少少是有各种各样追求的,这不是在炫耀或者弘扬什么,其实这也只是一种个人选择,只不过这种选择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而已。
下面就看一下,有着 70 多年劳动经验的长者,分享的关于劳动观和工作观的一些感悟。
# 为什么要工作
为什么要工作?
这个问题还用问,当然是要挣钱啊,毕竟不管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钱。
难道仅仅为了挣钱?
或许、可能、大概,算了,说不清楚?
# 工作能提升心志,磨炼人格
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——这是稻盛和夫的观点。
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,磨砺了心志,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,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。
一心一意投身于工作,聚精会神,孜孜不倦,精益求精,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。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,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。
日本还是有些“匠人”的,我相信我们中国肯定也有,这些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,他们认为虽然艰辛,但却能带来喜悦感、自豪感,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。作者也提到,现在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,甚至厌恶劳动,厌恶工作。
稻盛和夫讲到最开始入职的那家破公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同时期入职的人都相继离开,稻盛和夫也考上了初级军官培训学校,但遭到家里的反对,认为辛苦让他读大学,好不容易进了京都的公司,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辞职,很忘恩负义。(个人有些不理解他家人的做法,冥冥之中,自有安排?)
这使得稻盛和夫反思: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,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。
随后他开始极度认真的工作,反正就是各种如饥似渴地学习、钻研,最终取得成功,更甚至产生了“工作太有意思了”的感觉,然后正向的循环就开始了,最终取得大成功。
理性分析一下,这里面肯定有稻盛和夫努力的因素,但是也肯定还是有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努力了一定能成功?不一定!这里应该是有幸存者偏差的。
不过努力确实提高了成功的几率,想起来一句耳熟能详的话:努力了不一定成功,但是不努力肯定不成功。其实稻盛和夫也说,重要的时候需要“神的启示”(我理解为运气),但是首先你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,要让神愿意伸手援助。
稻盛和夫悟到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:即使在苦难中,只要拼命工作,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。(听着还挺鸡汤的是吧)
我们再分析,稻盛和夫在取得了第一个成功后,慢慢的就开始走向正向循环,也说明,我们前期可以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,达成目标后会有成就感,有了成就感就会有热情,全情投入再达成下一个阶段性目标,正向循环,越走越顺。
前几天看到了一个关于财务自由 (opens new window)的说法,财务自由分三层:
- 自由就是休闲
- 在工作中自由
- 注意力自由
稻盛和夫竟然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体会到了“在工作中自由”这一层,有了“工作太有意思了”的感觉,令人赞叹。
另外如果对“工作提升心志,磨炼人格”还是没有很具体的感受的话,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:工作中的不痛快怎么办?这有份神答案 (opens new window)。
# 工作是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意义的途径
稻盛和夫提到:过去和现在很大的不同是,在他那个时代,即使讨厌工作,现实环境也逼得你不得不努力工作,不辛勤工作就没饭吃,但正是在这不幸中,在迫不得已的、辛勤的工作过程中,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获得人生的“万病良药”。
就是说,即使你讨厌工作,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,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,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,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,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。
现在,和平富足的生活不会再有强迫劳动,人们没有目标,不做工作,每天吃喝玩乐,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聊的生活,不但不会成长,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。长此以往,将找不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。(感觉还可能会做一些追求刺激的事情,来获得短暂的快感,例如飙车、吸毒等等)
这其实就是说,大多数人获得心中的快乐的前提是劳动,每天认真工作,努力获得回报,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可贵。
稻盛和夫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,京瓷公司上市时,他的想法不是套现退休,而是想“从今以后得更加努力地工作”,上市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
# 如何投入工作
如何投入工作?应该迷恋工作,热爱工作,拥抱工作,无论如何,必须得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。(感觉跟传销洗脑似的)
# 改变心态
这里稻盛和夫举了自己谈恋爱的例子,看完电影送女孩回家,即使电车能直达,也要故意提前一站下车,边走边聊,慢腾腾地走了很长的路才将女孩送回家。
工作也是一样,应该迷恋工作、热爱工作、拥抱工作,就像热恋中的人一样,虽然别人看的匪夷所思,但自己却乐在其中。
稻盛和夫说:正因为迷恋工作,热爱工作,所以我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,一以贯之,无怨无悔。喜欢自己的工作——仅仅这一条就能决定人的一生。
这对于大多数人初出茅庐,只能从“自己不喜欢的工作”开始做起的人来说,是有借鉴意义的。
但是我这里还是要插一嘴,个人认为:心态很重要,但是选择更重要,从一开始就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行业,就像是稻盛和夫所做的工作——研究新型陶瓷,就是之后电子领域需要的高频绝缘材料。
# 抱着产品睡
对自己的工作、对自己的产品,如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关爱之情,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。
把“工作”和“自己”分开,让两者保持距离,工作是工作,自己是自己,是现代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,要做好工作,就应该消除“工作”和“自己”之间的距离,要悟到“自己就是工作,工作就是自己”的程度。
我只是按原文摘抄,这一段大家自己理解。
# 成为“自燃型”的人
物质有“可燃型”“不燃型”和“自燃型”三种。人也可以这么分类。想要成就某项事业,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——自燃型的人。
“自燃型”,个人感觉跟“自驱力”,阿里公司内部常说的“有要性”,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的“积极主动”类似。
要成为“自燃型”的人,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,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。
# 勇于在“漩涡中心”工作
为了顺利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,起核心作用的人物。
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员的中心,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,将全体人员卷入,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,这就是在“漩涡中心”工作的人。
无论什么工作,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。你一定需要上司、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展开,如果你不是旋涡的中心,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。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,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,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,如露入心的欣喜之情。
怎样才能卷起旋涡呢?肯定是要热爱工作,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,就会有自己“制造漩涡”的、自主努力的冲动。
# 如何更好的工作
# 以“高目标”为动力
不断树立“高目标”,然后不断的去思考,去真正的想怎么才能实现目标,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,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的方法。每天每日,在拼命思索的过程中,愿望就会渗透到“潜意识”中。
#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
仅仅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,是很难取得成功的。只有付出非同寻常的“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”,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。并且还必须无限度地付出这种努力。
平平常常的努力,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,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成功,只有付出“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”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最强动力。
怎么说呢?上面的话,可能是我的层次不够,总觉得稻盛和夫是有天赋的,普通人我更感觉是“太用力的人跑不远”?这得需要源源不断的热情和精力,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……
# 持续就是力量
所谓人生,归根到底,就是“一瞬间、一瞬间持续的积累”,持续的力量能将“平凡”变为“非凡”。
人生总在迷惑中。越是认真工作,这样的迷惑或许就越深。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“究竟为什么要干这项差事?”越是认真、拼命工作的人,在困顿的时候,就越会思索劳动的意义,思考工作的目的,为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烦恼,并且常常陷入找不到答案的迷途中。
在这样的处境中,稻盛和夫采用短期的观点来摆正自己对工作的态度。先给每天定一个小目标,奔着每一天的目标去,让每一天都有所创新,就会天天前进,天天获得积累。
不要设置过于长远的目标,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,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,与其中途就要作废,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,全力过好今天这一天。稻盛和夫提到京瓷公司创建至今,从来不建立长期的经营计划,只用心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。
这与之前提到的以“高目标”为动力并不冲突,“高目标”不是“长远目标”。
在建立目标时,要设定“超过自己能力智商的指标”,这仿佛是在说 OKR ?
# 追求“完美主义”
为了防患于未然,自始至终,我要求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集中,注意到事情的方方面面。除此之外别无他法,我要求员工无论什么细节都要精心对待。这种将意识高度集中的做法叫做“有意注意”。与之相对地,听到声响,突然回头,予以注意,这叫做“无意注意”。
能做成事业的人,都是掌握了“完美主义”,并将它贯彻始终的人。
工作要想做到“完美无缺”,就必须注意细节。事物的本质决定于细节,美好的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。
想要成就某项事业,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。同时,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,直到“看得见”这个过程为止。事先“看见完成时的状态”就定能成功。这应该是“以终为始”的另一个说法吧。
“竭尽全力、拼命工作”,再加上“天天反省”,才能为你的完美主义画上最美的句号。
# 创造性的工作
每天,哪怕很少一点,也要在“创造性的工作”上下功夫。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,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,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。
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,都积极去做,抱着问题意识,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。书中举了扫地的例子,即使是扫地这么一件小事,只要开动脑筋,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办法。这样天天钻研创新,积累一年,就成了扫地专家。
# 工作的结果
稻盛和夫的工作观:人生·工作的结果 = 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
这个方程式由“能力”“热情”“思维方式”三个要素组成。
所谓“能力”,就是指智力、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,这是先天的,所以不涉及每个人的意志和责任。
“热情” 又可称为“努力”,“热情”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,持续作出无限度的、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,可以把“热情”发挥到极致。
“能力”和“热情”计分标准是 “0 分” 到 “100 分”。
“思维方式”最为重要,与“能力”和“热情”不同,“思维方式”的分值从“-100 分”到“100 分”。不厌辛劳,愿他人好,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,这样的“思维方式”就是正值;相反,愤世嫉俗、怨天尤人,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,这种“思维方式”就是负值。要度过幸福的人生,要把工作做到最好,事业做到最大,就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、正面的“思维方式”。
稻盛和夫梳理了正面的“思维方式”:
积极向上、具有建设性;善于与人共事,有协调性;性格开朗,对事物持肯定态度;充满善意;能同情他人、宽厚待人;诚实、正直;谦虚谨慎;勤奋努力;不自私,无贪欲;有感恩心,懂得知足;能克制自己的欲望,等等。(个人感觉还得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呀)
举例 | 能力 | 热情 | 思维方式 | 人生·工作结果 | 总结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张三 | 90 | 10 | 60 | 54,000 | 能力很强,热情很差,思维方式正面但一般 |
李四 | 90 | 60 | -1 | -5,400 | 能力很强,热情一般,思维方式是负面的 |
王五 | 60 | 90 | 90 | 486,000 | 能力一般,热情很高,思维方式正向且优秀 |
稻盛和夫 70 余年的人生经验,总结了这个“人生方程式”,并希望读者持有正面的“思维方式”,满怀“热情”,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,把自己所持有的“能力”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,正面面对自己的工作,把工作做得更出色。
# 结语
以上总结的文字,都是从一个打工人的角度看到的,我很清楚的知道越往书的后段,稻盛和夫就慢慢地站在一个公司创建者的角度看问题,讲的大部分都是管理层甚至创业者更为受益的内容。虽然如此,但现阶段书中还是有很多印象深刻,甚至感觉一语中的,发人深省的地方,希望之后有幸再读同样内容的时候,会有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。如果读到本文的你是公司的高层甚至创始人,强烈推荐书中最后附录的那篇《干法:经营者应该怎样工作》,并祈愿你们的事业兴旺发达。
最后的最后,可能有人跟我有同样的感受,我隐约知道那个远方在哪,怎么走,但是还在犹豫徘徊或者迷茫,自己要不要去那或者适不适合去那,那到底是不是自己要追寻的人生意义。
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生活就像《吃豆人》游戏 (opens new window),如果已经身在其中,或者不得不参与,那么下面几条《吃豆人》游戏的快速过关策略,似乎可以参考:
- 不能留在原地,妖怪会感知你的位置。
- 必须时刻在前进。
- 一旦前面的路上出现妖怪,必须立即改道。
- 尽快吃掉离你最近的能量豆,取得阶段性成果。